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,充电基础设施至关重要。2025年5月29日正式实施的GB/T 18487.1-2023《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:通用要求》,在保障充电系统安全与兼容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,是充电桩行业重要准则。

新国标核心内容解析
电气参数调整: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61851系列标准,对部分电气参数限值进行调整。如直流充电桩电压范围误差从±10%收窄至±5%,使充电设备电气性能更精准稳定,提升与国际市场兼容性,利于中国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走向国际。
安全要求升级:在电击防护、接口安全、过流/过压/欠压保护、温度监控、急停功能、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、IP防护等级以及EMC电磁兼容等安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。例如,对设备绝缘性能要求更严格,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安全,降低因设备绝缘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风险。
充电模式与连接方式明确:新国标清晰界定4种充电模式及3种连接方式。充电模式涵盖Mode1、2、3、4,每种模式对应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与应用场景;连接方式包括连接方式A、B、C,明确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连接方式。这些规定为充电桩设计、生产及使用提供清晰指引,保障充电过程规范有序。
对充电桩行业影响
推动技术升级:新国标实施促使充电桩制造商依据新标准改进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。例如,为满足更严格电气参数和安全要求,需研发新电路设计、选用更高质量材料和零部件,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,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。
提升市场规范性:新国标统一充电设备设计、生产和测试要求,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市场混乱。车企可通过统一接口设计降低适配成本,用户能享受更稳定、跨品牌充电服务,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,促进市场健康发展。
促进产业协同发展:新国标为充电设备制造商、整车厂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明确标准依据,加强企业间沟通协作。各企业在标准框架内开展研发生产,实现车桩更好互联互通,推动“车-桩-网”一体化能源管理发展。
2025版GB/T 18487.1为充电桩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与挑战。它在保障充电安全、提升兼容性和促进产业协同等方面意义重大。相关企业需深入研究标准内容,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,以适应新国标要求,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。随着新国标全面实施,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,为电动汽车普及和绿色出行提供坚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