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能EMS在储能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,负责对储能设备进行监测、控制与优化调度,确保储能系统高效、稳定运行。IEC61850则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极为重要的国际通信标准,旨在达成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,实现数据的准确、快速交换。在储能领域引入IEC61850标准,可提升储能EMS与各类设备通信的规范性与兼容性,增强储能系统整体性能。

一、技术要求
通信协议实现:IEC61850定义了如制造报文规范(MMS)、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(GOOSE)、采样值(SV)等多种通信协议。储能EMS需精准实现这些协议,以实现与其他智能电子设备(IED)的有效通信。例如在电池管理系统(BMS)与储能变流器(PCS)通信时,利用GOOSE协议能快速传输开关量信息,保障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及时响应。
数据模型映射:标准规定了详细的数据模型,将设备功能与属性抽象为逻辑节点(LN)、数据对象(DO)和数据属性(DA)。储能EMS要将自身监测与控制的数据,准确映射到IEC61850数据模型中。像对电池状态信息的监测数据,需按照标准模型规范进行组织与传输,便于其他系统理解与处理。
配置文件生成:IEC61850通过系统配置描述(SCD)文件、IED配置描述(ICD)文件等实现设备配置信息的交换与管理。储能EMS需生成符合标准的配置文件,清晰描述自身通信能力、数据模型以及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关系,方便系统集成与调试。
二、认证流程
1.申请阶段
企业向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IEC61850认证申请,提交储能EMS产品相关资料,包括产品说明书、技术规格、通信协议实现方案等,让认证机构初步了解产品基本情况。
2.测试阶段
静态一致性测试:认证机构依据IEC61850标准,对储能EMS的通信协议实现、数据模型映射、配置文件等进行静态检查。借助测试工具模拟其他IEC61850设备与EMS通信,验证EMS是否遵循标准规定格式与内容进行数据交互。
动态互操作性测试:将储能EMS与不同厂商、符合IEC61850标准的多种IED设备连接成系统,进行动态测试。模拟实际运行场景,测试EMS在不同工况下与其他设备协同工作能力,如功率调节、状态切换等操作时的通信稳定性与数据准确性。
3.评估与认证阶段
认证机构综合测试结果,评估储能EMS是否满足IEC61850标准各项要求。若产品通过所有测试,认证机构将颁发IEC61850一致性证书,证明该储能EMS在通信与互操作性方面符合国际标准,具备在各类遵循IEC61850标准的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资质。
通过IEC61850认证,对储能EMS而言,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,更是融入全球电力系统的通行证。这一过程推动储能EMS在通信规范、数据交互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升级,为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与跨平台协同奠定基础。